2014年2月15日 星期六

[心得]老人要的只是快樂就好?

在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工作2年,我深刻感受到一般人對長輩的誤解與迷思,當我們讓長輩做一些一般人會做的事情時,像是開畫展、穿著比基尼去海邊玩、帶長輩上台跳舞時,大部分人的表情幾乎都是驚訝、不可思議,就好像看到我們完成金氏世界紀錄一樣。


當然我也因為長輩改變不少舊有觀念,而「快樂」這件事,也是讓我有很深的感觸。最近偶然發現一篇文章,也想跟大家來分享。究竟,「長輩想要的是快樂而已嗎?」

這篇文章主題是「台灣老人快樂嗎?」但作者要大家想的卻是:「老人真的只要快樂而已嗎?」

作者首先以1994年Clark & Oswald的U型理論,說明人的幸福感與年齡間有一個U型關係,在40-50歲之間,幸福感是最低的,而隨著年紀增加,幸福感也會提高。

「但目前的證據卻不明確」,因為台灣長者自殺率是所有年齡層最高的(衛生署國民健康局,2009),而憂鬱症的比例也近2成。但奇怪的是,政府針對年長者身心滿意狀況的調查中,有超過50%顯示滿意或很滿意。

兩個完全相反的調查結果,顯示出一個大問題:「這些調查真的可信嗎?」作者認為因為這些調查取樣的對象、測量工具、甚至是長輩填寫問卷的能力或訪員與長輩互動的狀況,都會影響調查的準確性。而且以前從未把「憂鬱」及「生活滿意度」這兩方面同時進行調查。

作者認為「要老人過得更快樂,不是只有提升主觀的幸福感而已,而是要去探討如何讓他們對自己的生活有掌控感,過有意義的生活。


如何強化長輩的優點,讓他們對自己能保有掌控權,都能提升甚至維持長輩的正向情緒。

「長輩要的只是更快樂而已嗎?」這是作者最後要給大家的反思。

看完這篇文章,雖然對文中引用的調查資料存有懷疑,但我對最後作者的結論深有同感。

在與長輩一同工作的2年中,我發現「快樂其實是很表象的東西。」就像看綜藝節目、或是看到別人出糗、跟小嬰兒玩,你會哈哈大笑。但笑完之後,快樂感就沒了。

我帶長輩運動時,每個人都說運動很快樂、很好玩,但當我一聊起長輩的健康,有的人馬上就搖頭嘆息,或是當我聊到長輩與家人的狀況,有的就眉頭深鎖。「是呀!我現在是很快樂,但等回到家後,我又不快樂了。」很多長輩都是如此。

最後,我了解到一件事,「讓長輩擁有掌控感,才能延長他們的快樂感。」如果有個陌生人連倒茶、拉椅子這些小事都要幫你做,還要求你不要出門,以免發生危險。你會覺得高興,還是覺得不自在?

我們要努力的,不是讓長輩過得很快樂而已,更要學會放手,讓長輩做自己想做或可以做的事,讚美他們的努力,我認為這比快樂過日子更有價值及意義。

參考文獻出處:
1.台灣老人快樂嗎? http://shs.ntu.edu.tw/shs/?p=18879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